1. 初识《中国文化要义》:意外的阅读之旅
当时开始读《中国文化要义》实际上是个意外。大一的时候,在众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中,我被这个书名吸引,便随手买了下来。没想到,这一读便沉浸其中,反复翻阅了五遍。书中的古文引用部分,我一一做了批注。梁漱溟先生对周孔之道和古代中国社会的见解,与我在常规教育中所接触的截然不同。起初,我感到困惑,但很快这种不适感便消失了。两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被我翻得破旧不堪,但我依然"时时翻阅,不敢懈怠"。梁漱溟先生的某些思想,如"伦理本位",我已经理解透彻,但仍有不少内容,如"理性"和"早熟的中国",依然如谜团般难以完全参透。
2. 梁漱溟与《中国文化要义》:背景与核心思想
梁漱溟先生是原北京大学哲学门教授,对周孔教化和人生问题有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要义》是在他的旧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乡村建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他对百年中国问题的见解。他写道:"中国问题盖从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势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东方来,乃发生的......明白当初未曾变的老中国社会,又为明白其变化之前提,现在这本《中国文化要义》正是前书讲老中国社会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详。"------《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梁漱溟在此书中的主干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社会演化是生物演化的继续(他对阶梯观和恒进步论等的批评以及论述"理性"的出现均以此为基础)。
(2) 从人类生活立论,认为人类最初都有家庭生活和集团生活两个方面,但之后中国和西洋走上了不同的路,前者家庭生活为重,后者反之。
(3) 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并指出了中国文化五大病。
(4) 西洋文化以基督宗教的集团化生活为彰显,中国文化以周孔教化的伦理本位家庭生活为彰显。
3. 西洋文化的集团生活与宗教影响
从西洋看去,西洋文化的发源是两个"希"("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前者提供学术和法律,后者提供宗教(基督教是希伯来犹太教的分支)。西洋人正是通过层层的基督教会的严格管控养成了集团生活的习惯,而在家庭方面则失落。最初古代希腊罗马是崇拜祖先的宗法社会,以信仰的神的不同划分社会组织,随着信仰某神的人吸纳其他人,以此神作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组织单位就日益扩大,从"家"到"居里"、"部落",但只到社会单位"邦"为止。之后罗马的日益强盛正是靠着对其他邦的"邦神"的承认而成一伟大帝国(现在罗马古遗址里还有一座"万神殿",专门放置其他邦的邦神的),但是一个伟大的帝国的形成却没有与其相适配的伟大宗教,再加上家神邦神的失坠,宗教虚无,人们精神无主,罗马于是衰落。直到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进入罗马帝国,借罗马帝国形成了统摄整个西洋世界的大宗教后,西洋文明得以延续。然而基督教和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的"邦神"宗教不同,因此居住在西洋世界的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政治生活,比如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的政教合一,建立教会排斥异教徒(不以建立自身祭坛为满足,必进而毁灭异教之祭坛)等,形成了严格的集团生活民族。之后中古社会里面的"基尔特"或者"庄园制度",亦或者近代之后的"自治城市"无一不是严格的集团生活,国家意识、爱国感情在这样的大团体生活里得到锻炼(鄙人大胆猜测原罗马帝国国土上的欧洲国家内部的排外除却种族问题外,可能有这样的国家意识起作用)。梁漱溟先生认为这样的集团生活为之后的西洋崛起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4. 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与家庭生活
反观中国,走的是伦理本位、家庭生活见长的文化路子。三代时期中国的情况众说纷纭,有宗法社会,有奴隶社会等看法。梁漱溟认为像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社会不存在,否则那样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文化创伤。那这样的伦理本位从哪里来?梁漱溟认为是古圣人的一种安排,这样的伦理社会是由一群有眼光的人发现"人类真切善美的感情发源于家庭、培养在家庭",于是按照家庭设计社会结构,遂成伦理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好似不为自己而存在,是为他人而存在,事事为他人作想,这样的行为称之为"义务",这样的义务作用在他人身上即是"权利"。"各人先尽自己义务为先,权利则待对方赋予。就在彼此各尽义务的时候,彼此权利自在其中,没有漏掉,也没有迟延。"而在西洋世界,他们所注重的是"权利",每个人的权利是要每个个体主动提出,这样的传统来自于中古时期宗教集团对个体过强的管控的反抗。
5. 古圣人的智慧:周文王与孔子的贡献
这样的古圣人是谁呢?主要是"郁郁乎文哉"的周文王和"克己复礼"的孔夫子。周公所创造的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比如改造了许多先古时期的祭祀文化,将单纯的带有"尊天敬祖"的宗族意识改造为周孔教化"礼"的一部分。孔子是对周文王的创造有所顿悟,对其进行阐发以启迪世人。
刚刚说"主要是",是因为我们要知道在春秋战国之前,学术与文字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有资格接受教育的人群里的,这样的人在西周的宗法等级里至少是"士"及以上的人群。"士"这个词语在周秦之际发生过一次重大的词义转变,它的本意指的是"受过教育的人",而在西周这样的人一般是"武士",受到的教育是"六艺";但秦汉之后至于到现在,"士"一般指的是读书人,唯有文士才是受到教育的人。这样的转变也是周朝到秦汉社会发生大转变的一个表征。
6. 孔子的出现与儒学的兴起
孔子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远在孔子之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儒"就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他们从哪里来呢?在春秋时期,周天子通过宗法制度分封贵族亲属,之后的时间里他们发生政变、失国、个人获罪、自然降夷等变故退出政治漩涡,流落到民间,于是原本属于上层社会的学术也跟随着他们来到民间。在那时,官和学就是不分的,为官者都是贵族,周天子分封的"士"。这样的一群人发生的变故在梁漱溟先生看来极为重要,视为"中国封建解体和贵族阶级融解"。这样的人中大多原是贵族或者贵族的"智囊团",一般从事文史、占卜事业,熟读《诗》、《书》、《礼》等书文,他们流落民间后通过给人办丧事祭祀(哪怕到现在中国仍有部分农村保留了这个习俗)或者传授《诗》、《书》、《礼》等书文相礼收徒以求得谋生糊口,这样的一群人里会有部分人丧失基本周礼尊严,赤裸裸把文学本事当作谋生工具,听说有人家办丧事搞祭祀就带着徒子徒孙前去,这样的人孔子谓曰"小人儒"(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除了相礼收徒外,还有可能隐居农田自食其力(鄙人大胆猜测梁漱溟先生提到的"隐士文化"特征可追溯到此)不再干涉时世,但最多的人是参与讲学、参政、游侠、货殖等事业的群体,这样的一群人即是"封建破坏者"。原本专属于贵族的学术进入民间,这样的社会氛围诞生了孔子(孔子祖先也是政变后流落的贵族),他开启了布衣卿相之局。
7. 孔子的周礼复兴与理性涵养
周文王的周礼到孔子时期已经没落,诸侯贵族早就不再遵循,孔子有感于此,力倡"恢复周礼",也就是恢复"温情脉脉的宗法等级社会","人人亲其亲,子其子,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伦理本位观念"。孔子学问并非宗教(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发扬了周礼,一曰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二曰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二者合起来,遂无事乎宗教,在中国替代宗教者,实为周礼之"礼",涵养出的理性是要人不失于清明安和。古宗教转化来的祭祀丧葬仪式"只是诗,只是艺术",既能慰安情感,又能开明通达,这样的仪式或礼文,或引发崇高之情,或则绵永笃旧之情,使人自尽其心而涵厚其德,郑重其事妥安其志,使得人生牢韧而有味,却并非向外求得什么,这就是不同于宗教的根本之处。
但孔子并不会单纯强调旧秩序,而是以旧秩序为蓝本,根据理性做了新的评估,随处有新意义加进去。于是旧秩序变质,一新秩序不知不觉诞生出来。第一便是启发人的理性,使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凭着情理做权衡。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所谓以道德代宗教者,乃至此完成。但是我们上面所讲的那套秩序,却从未实现。而具体在二千年以来实行的是法家制度,秦汉以降,宗族家庭拆散为小家庭,编户齐民,"长者政治"变为"强权政治"。个人直接受控于国家,扬"忠"抑"孝",鼓励"大义灭亲"。孔子留下的伦理大框架在之后就被扭曲。
8. 周制的伦理与经济学视角
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周朝的制度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礼乐,一个是伦理。但秦晖先生认为"伦理"实际上可能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重复博弈和信息对称的策略,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可能还是太简单了。一个小共同体里(家族、乡里、主仆等)人人都是会长期相处的,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信息对称可以帮助降低交易费用,也就是所谓的熟人间有信任。而长期相处的人间会发生无数次博弈,这时如果采取陌生人间的"零和博弈"将会影响双方之后的博弈收益,大概率追求双赢,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如果不谈周礼的伦理,仅仅是像这样谈谈经济学概念都会有马克思所讲的"温情脉脉"。之后引出的周制特点有四点:
(1)小共同体本位
这样的小共同体是扼杀个性、束缚个体成员的存在,比如在西洋有没有信仰自由、可以审判异端的中世纪教会,"小"指的是成员只认同自己的宗法意义上的主人,而对更高级别的没有感觉。很多家臣往往非常服从自己的主人,为主人干任何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2)"孝"高于"忠"
"亲亲高于尊尊""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等均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的小共同体内部成员着想(子想着父亲,父亲想着自己的主人,以此类推),这即是儒家所说的"公"(这样的例子在《左传》《国语》《史记》里有很多,比如伍子胥、崔杼和齐庄公、栾氏与辛俞等),但在法家看来,不为皇帝着想就是"私",为皇帝抛头颅洒热血才是"公",但这种"忠"的行为儒家认为是"家天下",黄宗羲有言:"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3)性善论与教化论
性善论要能够流行,一般是在伦理本位规则比较有效的场合下,最有效的就是在亲族团体里,在熟人团体里,在交往半径很小的共同体里,性善来自小共同体的血缘亲情。强调性善就会比较重视教化,于是那个时候的政治便带有一种伦理中心主义的色彩("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 梁漱溟语)。
(4)权责对应
这样的情况在越小的共同体里越能做到,大的共同体里权责对应需要严格的制度安排。小共同体里,父权一般直接与父责挂钩,君臣亦如父子(伦理意义上的),这就是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亦复如是。反过来讲,如果"君不君",则"臣可以不臣",这是一种权利。(由于秦汉以降对于古儒学的扭曲和"五四"以来对于儒学的全盘打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了贬义词,斥之为"封建落伍",而这样的判断只是和当时社会要求"革命"的要求相契合。现今社会上仍旧流行着这样错误的观念,读者不可不知,并应有相当警惕之。)这样的权责对应是先从君和父出发,他们要尽责在先,行权在后,反过来也就是臣和子监督在先,服从在后,也就难怪孟子还可以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判断。梁漱溟先生认为这样的话语里蕴含着原始的平等民主思想,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正儿八经提出"平等""民主"概念。
9. 中国文化的早熟与五大病象
那何谓早熟呢?封建的解体中西大不相同,西洋是经济对于政治的一次制胜,封建被代谢掉;而中国是封建势力自行融解,非政治手段败于经济手段,封建因此未为一新势力所替代,不免于翻复。西洋好像是从身到心,中国反倒是像从心到身,前者为循序渐进,后者是文化早熟(理性要由理智渐次生发出来,但中国理性早启)。这样的早熟追溯上去竟是“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开创者周文王的首创和春秋末期孔子对于周礼的开掘。
中国文化本只有一个病——早熟,但是表现出来的病象有五个,分别是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而再没有前途和暧昧而不明爽。
作者:拔尖基地221班李新泽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著
[2] 《中国史纲》 张荫麟 著
[3] 《秦汉史讲义》 秦晖 著
[4] 《论语 雍也第六》等
[5] 《孟子 离娄下/尽心下/梁惠王下》
[6] 《明夷待访录 原君》 黄宗羲 著